台灣“嬰兒保衛戰”: 鼓勵生育獎金達100萬台幣
2014年9月,台灣花蓮卓楓小學独一的小一复活古蕊籃在课堂中。圖片來源:中時電子報
2014年9月4日,台北市立洲美小學開學日,郭馥嫻是独一的小一复活,創下台北市罕見的“一對一”超級家教式的教學气象。
這是洲美小學最后的開學日。一年后,洲美小學停辦。
在澎湖、在嘉義、在花蓮……多所小學因僅有1人入學乃至招不到人而出現在媒體報道中,有校長恳求媒體不要採訪,以避免“嚇跑小孩”。
2015年重陽節前夜,台灣“國發會”颁布統計數據,島內今朝65歲以上生齿已達286萬,預計將於201乾癬藥膏,8年邁入“高齡”社會、2025年邁入“超高齡”社會,屆時每5人就有1人超過65歲。台灣從“高齡”社會邁入“超高齡”社會,預計將僅用時7年,時間比日本快1.6倍、比美國快2.9倍、比英國快7.3倍,創下另類“全世界第一”。
沒有限定,可以敞開生,人們的生养意願卻持續走低,從2016年開始,台灣老年生齿將超過年少生齿,“生齿紅利”將渐渐耗盡。警訊連連,台灣已經打響“嬰兒保衛戰”。
柔性勸導:
從“一個不算少”到“三個更熱鬧”
“之前不是這樣的。六七十年前,在我外婆、祖母那一代,台灣一個家庭有八九個小孩是尋常事,到我怙恃這一代,生五六個小孩的家庭也挺多的。”台灣中國時報駐京特派員王銘義說。
那是台灣生齿快速增長的年月。1949年,台灣生齿為739萬余人。受二戰后嬰兒潮及灭亡率降低、國民黨軍隊敗退來台影響,1958年,台灣地區生齿冲破1000萬人。
敏捷膨脹的生齿給台灣社會帶來了庞大的壓力,島內有識之士開始号令節制生养、节制生齿。但受當時“增產報國”的政治氣氛影響,這期間台灣當局未周全公開倡导節育办法,僅由有關部門及民間團體到眷村、鄉間宣導婦幼衛生,倡導避孕。1956年台灣第一次生齿普查結果颁布,顯示二戰后10年間生齿均匀诞生率為44?,引發島內輿論對生齿過快增長的憂慮。1959年,“農復會”主委蔣夢麟發表“讓我們面對日趋急迫的台灣生齿問題”一文,闡述推广家庭計劃及節制生养的需要性,引發各界熱烈討論。1964年,當局周全推广“家庭計劃”(即計劃生养),倡導避孕,提出“后代少、幸福多”“一個不算少,兩個恰刚好”等口號。
1967年,台灣提出“五三”口號,但愿民眾婚后3年才生养、間隔3年再生养、至多不超過3個孩子、33歲前全数生完。從1971年起,每一年11月為家庭計劃擴大宣導月,提出“兩個孩子恰刚好,男孩女孩一樣好”等口號﹔倡導抱负的結婚年齡為男28歲、女25歲。
尔后,台灣育齡婦女的生养率逐漸降低,乐成緩解生齿增長壓力,遭到國際社會好評,許多發展中國家紛紛前來“取經”。上世紀80年月今后,台灣生齿增長率開始持續降低,1991年初次降至1%如下,2001年為0.6%。
為挽回下滑的生养率,台灣當局於1990年修訂“生齿政策綱領”,提出“兩個恰刚好,三個不嫌多”的口號,鼓勵婦女生养。后來,又提出“兩個孩子很幸福,3個孩子更熱鬧”的口號。
可是,台灣的生养率並沒有止跌回升,比年來更是屢創新低。從1996年至2010年,台灣年诞生生齿數從32萬多人低落到了16萬多人,生养率屡次在全世界“吊車尾”。
持續走低:
“養不起”導致“不願生”
“台灣的所謂‘家庭計劃’以柔性勸導為主,並非強制。台灣生养率降低,除政策引導,也與台灣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大布景有關。”王銘義說。
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月開始,台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,推動台灣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,傳統大师庭體系渐渐崩溃,婦女受教诲年限渐渐提高,婦女就業率大幅腰椎伸展器,晋升,與這一“社會進步”現象相伴而來的,是晚婚乃至不婚族增多,生养意願持續走低。“超少后代化”現象的日趋嚴重,造成教诲供需失調、当地勞動力供給不足、消費市場萎縮、社會福利負擔加剧等諸多問題。
因為复活嬰兒減少,年輕醫師不願参加婦產科和兒科,婦產科名醫也被迫轉行。曾經有媒體報道,60多歲的高醫生20多年前是台灣北部頗負盛名的婦產科名醫,當時他的診所一個月要幫七八十名產婦接生。隨著台灣人越生越少,診所买卖江河日下。憑著醫生執照,他開始從事驗尸和開具灭亡証明的事情。從“迎接复活”到“目送往生”,高醫生說:“時勢所逼,有什麼辦法?”
因為复活嬰兒減少,台灣大中小學都面臨關門的逆境。2014學年度豐胸產品推薦,台灣的大學“指考”發榜,錄取率95.73%,創近5年來新高,11所學校有近300名缺額。有關部門預計,到2022年,約有1/3的大學院校會倒閉。
為什麼大师都不敢生孩子?“是真的養不起。”台北上班族王哲南育有二子,被大师視為勇氣可嘉,而個中辛劳,如人飲水心里有数。“這些年,要請保母、要給孩子交各種各樣的學費,還要攢錢買屋子,經濟壓力好大。就是在我的老家雲林,現在大部门人也是生一個。”王哲南說。為了多掙點錢,他主動请求派駐大陸,支出的代價是與家人分離。
台灣一項針對上班族生养計劃的調查顯示,四成上班族底子沒有生小孩的計劃。不生孩子的缘由,排名首位的是“怕賺的錢不夠養小孩”,比例高達65%﹔其次是“買不起屋子,沒法給小孩一個家”﹔三是“事情忙,沒時間照顧小孩”。這項調查顯示,在台北養育一個孩子均匀必要537萬元(新台幣,下同),此中教诲是最大的付出。雖說台灣的小學、初中實行義務教诲,但對於上班族來說,各種托管班、才藝班、補習班的費用一個月也需三五萬元。别的,為照顧小孩,媽媽乃至爸爸都會請育嬰假,調查顯示,高達七成的上班族擔心請育嬰假后無法回到原公司或被調職。
台灣媒體評論認為:年輕人之以是“生不起”,主因是台灣10多年來的薪資广泛沒有增長,加之通貨膨脹身分,多數人領到的薪水,實際的購買力還在年年低落。年輕人結不起婚、買不起屋子,過得好辛劳,更別提養小孩了。小兩口在社會上奮力打拼,先攢夠了錢再論其他。等在經濟上略有成绩,卻已經錯過了最好生养年齡。
政策催生:
助你好孕 成效有限
經濟壓力壓垮“生”意,台灣生齿快速邁向負增長。手杖多過嬰兒車,專家警示:生齿老齡化將導致台灣周全性勞動力欠缺與經濟發展遲緩﹔勞動力供給不足還將導致工商企業投資意願低落,進而影響生產總值與稅收。2010年,因台灣嬰兒诞生數僅16萬多,創10年來新低,当局將“少子化”列為“國安問題”,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親自上陣催生,每參加婚禮必問“准備生幾個”,台灣各地当局也各出奇招催婚、催生。
“為愛而生”“一‘生’幸福”“結婚,我願意!生子,我樂意”“幸福很簡單,寶貝一,二,三”……台灣各地舉辦的鼓勵生养標語評選活動,首獎獎金高達100萬元。
比年來,台灣各地都出台了獎勵生养的政策。台北市、新北市、基隆市每胎補助2萬元,雙胞胎補助4萬元。台灣衛生部門更投入近10億元補助不孕伉俪接管人工生殖技術。
應對“少子化”問題,必要創造有益青年生养、養育的社會環境。2014年8月,台北市副市長丁庭宇在生齿政策論壇上介紹了台北市“助你好孕”專案推广情況。該專案供给生养獎勵金每胎2萬元,2011年以來已發放超過18.6億元,别的還對5歲如下孩童每个月發放2500元育兒津貼。截至2014年7月尾,該專案整體執行經費累計達105億元,见效明顯,台北市連續3年的诞生率位居全台各縣市之首。
丁庭宇提出,還應推動公有托嬰幼教,為“新手爸媽”減輕壓力,包含小學擴大課后照顧,创建最少一區一個托嬰中间,同時鼓勵企業供给托兒設施等。别的,要推動教诲優質化,晋升下一代的競爭力﹔鬆綁法規,將閑置學校用地改建為社福、育幼、公營室第等。
201三、2014年的諧音是“愛你一辈子一世”。台灣各地当局紛紛宣導這是結婚的好時機,並積極舉辦集體結婚或未婚聯誼,導致這兩年的結婚對數特別多,诞生率也隨之提高。據台灣“內政部”統計,2014年總計有超過21萬复活嬰兒,比当局設定的每一年18萬诞生生齿鉴戒線增长了3萬多人。不過,短暫的沖高還是難以拯救台灣生齿的降低趨勢,據台灣“國發會”預估,台灣生齿會在2021年達到2356萬人岑岭,2022年恐出現負增長,比原預估時間提早了4年。
“生齿降下來后,要再鼓勵生养,很麻煩。”台灣一名官員說。打贏“生齿保衛戰”,除經濟上的身分,還須整個社會觀念、社會環境的轉變。台灣催生之路,任重道遠。
頁:
[1]